曹丕继位为魏王之后,采纳了尚书陈群的建议,设立了九品中正制,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。
历史上将察举制、九品中正制、科举制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。
【士族的门阀化和“九品中正制”】
早在东汉末年,士族就已经有门阀化的趋势,汝南袁家和弘农杨家都是当时的典型代表,两家四世三公,在朝廷内外门人弟子满天下。当时的察举制已经开始奔溃,世家大族们利用察举的漏掉拉帮结派,已经形成了不的势力,完成了初步的门阀化。
在东汉末,世家大族们和外戚、宦官就是当时的三大毒瘤。
在魏晋时代,统治者吸取了东汉灭亡的教训,对于宦官和外戚进行了限制,造成了士族门阀独大,曹丕和司马懿后来都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,设立和加强了九品中正制,使得这一制度对于世家门阀越加有利。
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,门第高即获高品,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,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。所谓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势族”,“公门有公,卿门有卿”者也。
士族权力的增长也意味着皇权的衰落,在两晋时代,皇权衰落了一个新的低,皇帝想要治理天下都必须依靠门阀才能办到,后来科举制的诞生和发展才使得皇权再次由衰而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