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有些人认为诸葛亮北伐大大损害了蜀汉国力,蜀汉后来的灭亡和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,不过蜀汉是在诸葛亮死后三十年才灭国的,而且诸葛亮死后蜀国国力一开始并没有急速的下跌,直到他的继承人蒋琬和费祎都去世后,蜀汉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问题才变大的。
然而这样做并不是没有代价的,蜀汉国力远弱于曹魏是不争的事实,在这种情况下,诸葛亮无法让蜀汉国力有着明显提升,只能提升效率,而提升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亲劳亲为,事情都自己做,这样才会使得政务朝着诸葛亮自己最理想的方向发展。但这样做的代价却是要消耗诸葛亮本人大量的时间、精力和心力,最终减寿。
诸葛亮未必不知道这,但他没有办法,因为想要灭魏,诸葛亮自己不打,更没希望,中国历史上能有几个诸葛亮啊?指望后来人,行吗?
可以想像诸葛亮站在朝堂上一眼望去,蜀汉的精英人物基本来自荆州、雍州等外地,益州本人英才寥寥无几,诸葛亮怎么办,他只能自己上了。
诸葛亮当时有多累,在汉中时要考虑北伐,回成都后还要处理政务,北伐时更是大意不得,因为蜀汉国力有限,必须控制损失,面对曹真、司马懿这样的军事强人,可以想像诸葛亮为了对付他们损耗了多少的精力,把司马懿打的闭门不出其背后又是多少汗水和心血。
但是他没有选择,他不上也得上,困于蜀地的下场必然是迅速灭亡,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例外,蜀地的那些政权没有一个能撑过五十年,诸葛亮活着的时候,后主刘禅信任他,将蜀汉的大权全部交给了他,先主刘备的遗嘱犹还在耳边重复,部下们也以希翼的眼神看着诸葛亮,诸葛亮能无动于衷吗?
当时对于蜀汉内部而言,他们团结一致,已经做好了北伐的准备,现在不打,未来蜀汉还有这么好的内部环境吗。
所以诸葛亮是没有选择的,他在表现出惊人的政治和军事能力的同时,在暗中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,以弱击强,强者不犯错,岂是的。
ps:诸葛亮的悲剧来自于对手太强大,蜀汉内部问题不大,但客观因素决定了北伐没有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