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章本末倒置的待遇
外面的风潮如火如荼,当事人却销声匿迹了。
有人说李献跑了,有人说李献藏起来了,有人说李献藏进了宫中,寻求太后的庇护。
对此太后嗤之以鼻。
“定远侯整日就带着一群工匠在城外和工坊中忙碌,谁也不知晓他要弄些什么。”
“官家可知晓?”太后问道。
“官家说,定远侯大概在弄些东西。”
“什么东西?”
“说是什么……墨家传统技能。”
墨家传统技能是什么?
儒学口中的奇技淫巧。
李献带着工匠们在城外挖坑。
“要到人的脖颈那么深。”李献跳进去比划了一下深度。
干活的自然不是工匠,工匠们都在学习。
不时有人来请教。
李献一一解答。
三司盐铁副使张霄每日都在追问进程,但一旦问及李献的具体手段,抱歉,无可奉告。
终于,坑挖好了。
定远侯要的煤也找来了。
把煤弄进坑中,一层之后覆盖,再来一层,接着覆盖。
“从这里点火!”李献带着工匠们操作。
宫中来人,太后召见。
“你在弄些什么?”太后终究按捺不住问道。
那些臣子的奏疏中看似在弹劾李献,可目标却是对准了官家。
太后非常清楚他们想做什么。
他们希望一切恢复原样。
柔弱的官家依旧板着脸,任由臣子们摆布。
“臣在做之事,可令大宋的钢铁进入寻常百姓家。”李献说道。
“大言!”太后问过了三司的人,“三司说,当下冶炼之术再难寸进。”
“那是他们。”李献说道:“而臣,是墨家巨子。”
太后倒是忘记了这一茬,她深吸一口气,“官家那里,一直在沉默着。”
李献微笑,“臣最喜一句话,沉默之后的爆发,最是酣畅淋漓。”
“希望如此!”
太后摆摆手,李献告退。
看着他出去,太后沉默良久,吩咐道:“那些奏疏……压下!”
“外朝不少人在叫嚣,说……”罗崇勋犹豫了一下,“说太后庇护定远侯太过。”
太后淡淡的道:“他明明可以不杀使者,只需呵斥一番即可。可他却动了手。你可知缘由?”
罗崇勋不敢答。
太后幽幽的道:“只因,他心中有这个大宋。”,她指着外面说道:“此刻在外朝叫嚣的臣子,心中有的,只是自己。”
李献去寻到了赵祯,这厮在画画,竟然画的是女人。
“这是谁?”李献问道。
赵祯马上把半成品卷起来,“你还有心思管这个?”
“我吃得好,睡得好。”李献随意坐下,拿起点心就吃,提起茶壶就喝。
“伱可知,当得知你斩杀了交趾使者后我是如何想的吗?”赵祯把画作交给张泽,接过宫女递来的手帕擦手。
“很是震惊?”李献就这么箕坐着,被言官看到了定然会大怒。
“不。当时我就一个念头。”赵祯摇头,“为何不带上我!”
……
在等待成果出炉的时候,李献一个人坐在树下,脑海中依旧是赵祯的怒火。
少年在愤怒,愤怒自己因为身份的缘故而无法去斩杀交趾人,为大宋死难的百姓报复。
是报复,不是报仇。
你杀我一人,我杀你十人……这是李献临走前给赵祯留下的话。
当大宋帝王发生改变时,这个大宋会发生些什么?
当外敌敢于触碰大宋时,从朝堂到民间,将不会再有什么呼吁和平的声音。
打!
谁敢触怒大宋,就用刀枪去回应。
李献深吸一口有些刺鼻的味道,看着那个依旧在冒着水汽的地方,点头。
“侯爷令,开炉!”
顶上的覆盖被渐渐弄开。
雾气中,渐渐露出了下面的东西。
“送进来的不是煤炭吗?怎地变成了树桩子?”一个工匠纳闷的看着李献,觉得定远侯就是个会变戏法的高人。
高人慢条斯理的走过来,亲自抓住一根‘树桩子’,奋力摇动。
当他把一截黑灰色的‘树桩子’提起来,并用木槌敲击出清脆的类似于金属的声音时,所有人都看呆了。
“侯爷,这是什么?”一个工匠问道。
李献举起这截‘木桩子’,“这是焦炭。这是大宋强盛之基!”
有了焦炭,才能有大规模冶炼的基础。才会有更为出色的钢铁性能。
有了大量更好的钢铁,大宋各行各业都将会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“当大宋将士手持更为精良,却更为廉价的甲衣、兵器时,会发生什么?”李献问急匆匆赶来的张霄。
张霄说道:“四夷将会颤栗。”
原先有钱的大宋,辅以更便宜,数量更多,更锋利的兵甲,若是官家锐意进取,宰辅们能力出众,那么,会发生些什么,用膝盖都想得到。
他目光炯炯的看着李献,“这个东西便能实现侯爷所说的一切?”
李献点头,“对,童叟无欺!”
“能增产?”
“有了这个东西,便能建造更大的冶炼炉,一次冶炼出更好、更多的钢铁。”
张霄深吸一口气,“若是能做到,老夫便是墨家的拥趸。谁敢打压墨家,便是老夫的对头!”
李献说过,要把墨家的朋友搞得多多的,敌人搞得少少的。
三司执掌盐铁司的副使,算的上是重臣。
墨家有这样一位拥趸,会惊掉多少人的下巴?
随即就准备测试。
工匠们在紧张搭建新炉子,比老的大了两倍。
张霄进宫请见太后,一番话后,太后令宫中侍卫去看守那个冶炼工坊,除去有数的几个人之外,其他人等许进不许出。
“老身且看看那个竖子要弄些什么东西出来。”
工坊戒严了。
李献早出晚归,十八罗汉却多了个学弟,逗弄两日后,才发现这位学弟颇为刚烈,敢拼命的那种。
“他们对常利尊重了些。”文彦博来探望先生,见他灰头垢面,不禁愕然。
“鼻涕都是黑的。”李献叹气,坐下,拿起大碗就喝水,豪放的不像话。
“那等纨绔的眼中,你越是软弱,他们越看不起你。一群王八蛋,告诉他们,为师过几日便回来,若是学业无寸进,那就等着大棍子抽打吧!”
“是。”文彦博看看那些忙碌的工匠,见他们在一个快成型的炉子边上爬来爬去,就像是一只只蚂蚁,心中不禁想到了那些评价。
蚁虫!
蚁民!
每个人看到这样的场面,都会觉得人就和蝼蚁一般,但李献却把这些蝼蚁视为宝贝。
“这是他们的饭食?”李献今日心血来潮,舍弃了小灶,和匠人们一起吃。
打饭的人一脸尴尬的道:“侯爷,这已经很不错了。”
身后有工匠说道:“是啊!侯爷来的这阵子,我等吃的越发好了。”
杂粮饼,一碗看不出内容的汤,几根咸菜。
“见过官家!”
赵祯来视察,李献回身,“官家来的正好。”
赵祯过来,李献把自己打的饭菜递给他,自己又打了一份,二人寻个地方吃饭。
“这……”赵祯看着碗里的食物,有些纠结。
“吃不下去?”李献问道。
赵祯勉强吃了几口,摇摇头。
“这是因为我在,故而才好了许多。”李献指着一个在排队的老工匠说道:“那人叫做王三,曾改进了冶炼的手段,令长刀更为锋锐。你可知晓他月钱多少?”
赵祯摇头。
“这样的人,你以为他的月钱该是多少?”李献叹气,“国之大匠比之小吏尚且不如,你告诉我,谁会愿意去琢磨改进之法?谁愿意去做工匠?”
“大宋已经好了许多,前朝的工匠更为凄惨。”赵祯反驳。
“是,可你这是在比烂。”李献喝了一口味道古怪的汤,担心自己会腹泻。
“你要我做什么?”赵祯轻声道:“你要知晓天下匠人之多,若是都按照你的想法去优待,各地会叫苦连天。”
“宁可用钱粮去喂饱那些永远也填不满的饕餮,也不肯给这些为大宋出力的功臣。”李献摇摇头,不再和他就这个问题辩驳。
吃了一顿饭,回到宫中后,赵祯给太后禀告了情况。
“定远侯带着工匠在修建一座更高、更大的炉子,说是一次冶炼,比以往要多出至少五倍铁料。且铁料更为出色,费更少。”
“哦!”太后漫不经心的看着奏疏,突然一怔,“多少?五倍?”
“是。”赵祯不觉得太后耳朵不好,这只能说明太后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。
“墨家之能,老身只从泛黄的典籍中看到些许。定远侯说自己乃是墨家传承,说实话,刚开始老身不怎么信。不过,谁会主动把儒学大敌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呢?”
疯子才会主动成为儒学的敌人,这也是无数人认为李献真是墨家传承的缘由。
“给他弄吧!”太后说道:“身为帝王,你要做的是高居九重天,忘掉一切利益得失。如此,臣子们在想什么你才能一目了然。”
可皇城司接着来禀告,李献和三司借了一笔钱,用于给工匠们改善伙食。而且说了,这笔钱官家会还。
太后被气笑了,“见不到成效,让他自己还。”
第三日,有人送了一张帖子去李家。
留守的护卫当即去工坊转告。
“是汴京一群士大夫的帖子,说是请郎君明日去赴宴,就在金明池。”
李献拿着帖子,随手丢在了地上,一个工匠过来,“侯爷,明日就能测试了。”
“好!”
李献走到炉子边,仔细的检查着……
第二日,李献亲自点火。
“投料!”
他退后几步,轻声道:“这只是一个开始……”
不知过了多久,一个工匠喊道:“出铁水了!”
火红的铁水顺着流淌出来。
那红光,映红了一张张兴奋的脸。
“侯爷!”
一个老工匠只是看了一眼,就举手欢呼,“成了!成了呀!”
(本章完)